8月20日,为期五天的“遵义之行”红色教育学习活动渐近尾声,成仿吾英才班二期的同学们也开始了最后一天的学习实践——参观学习湄潭浙大西迁旧址。乘车前往目的地湄潭花费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但这样的长途跋涉丝毫没有使同学们精神懈怠,反而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抗战期间毅然选择西迁的大学师生之不易。在短暂的休整过后,仿吾班二期的全体同学步行前往了浙江大学西迁旧址。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贵州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原有文庙、天主堂等25处,现保存较好的主要有9处,其中便包括同学们前往参观学习的湄潭办公室图书室旧址”文庙”。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师生在时任校长竺可桢的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程。历时两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走过2600公里,浙大师生终于于1940年抵达遵义、湄潭、永兴,在此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
在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同学们参观了由“西迁历程”、“深情厚谊”、“艰难办学”、“奔赴国难”、“东方剑桥”、“深远影响”、“星火传承”七个部分组成的六座展厅,在参观了浙大西迁路线图、竺可桢起居及办公室以及其他珍贵的影像资料后,同学们对浙大西迁历程和在贵州湄潭等地坚持办学七年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记》中写道:“夫大学者,学术之堂奥,文化之渊薮,而国家民族精神之所寄也。”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竺可桢那样临危受命、为了民族和教育的未来而毅然选择西迁的人还有很多,山东大学的师生也在抗战中秉承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在西迁壮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存华夏文脉,育民族英才,在日寇肆虐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浙大、西南联大、山大等国立大学毅然选择西迁,来到抗战的大后方,支援着抗日前线的血战,接续着中国教育的未来。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牺牲,本着“读书不忘救国”的“求实精神”风雨兼程。西迁壮举,不仅保护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和研究资料,更为中国的革命留存了最珍贵的火种,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们,要深入领会和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一代大学生、一代治学者身上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并以他们为榜样,迎接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勤奋刻苦学习,争做“又红又专”的山大人,完成好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观结束后,成仿吾英才班二期同学乘车返回遵义,并随后进行了班级团建活动,山东大学团委兼职副书记马明冲主持了此次活动并作讲话。在讲话中,马明冲总结了此次成仿吾英才班二期“遵义之行”的学习经过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健康、开心、成长”三个核心关键词来高度概括此次暑期学习实践的收获,也对二期同学们在接续一年里的学习与工作嘱以殷切的期盼。
(文/寻天琦 图/马田 编辑/王艺霖 审稿/董沐夕、马明冲)